资讯 · 信息

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重医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医故事  >  正文

战疫故事 | 重医附一院援鄂团队:为给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我们派来了“最强阵容”!

发布时间:2020-03-10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HKDIKvklyOLlAIrhqVjj1Q


   

 


2月13日,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附属第一医院160名医护人员作为重庆市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         以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第10、11重症病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盘棋,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重医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开了一场抢夺生命的“武汉保卫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支160人的医疗队在武汉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已经连续奋战20余天。截至3月3日,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共收治重症新冠肺炎病人83人,已治愈出院24人。



 一天能做什么?  

他们成为第一支在病区建立临时ICU的

国家医疗队

   


在“应治尽治”的当下,武汉最惊心动魄的主战场已逐渐转移至重症病区,这里的战斗,很多时候都是始料未及的“遭遇战”。


  “只能插管上呼吸机抢救,转入ICU(重症监护室)了!”2月2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10病区,来自重医附一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璞,眼看一个81岁的婆婆血氧饱和度一掉再掉,焦急地道。


  “监护室已经没有病床了!” 电话过去只有无奈的答复。原来,整个武汉市第一医院ICU资源有限,只有10余张床,根部本不能满足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需要。


  怎么办?现在只有气管插管,才能继续“向死神买时间”。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马上建立临时ICU,准备插管救治……” 关键时刻,医疗队队长、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教授一声令下。


  当天下午,在医疗队领队、重医附一院副院长肖明朝指挥协调下,两台有创呼吸机迅速到位,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米洁则落实相关必须物品、抽调具备资深ICU管理经验的护理队员到场,不到20分钟就完成临时ICU正式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王璞主任医师、徐昉副主任医师、蔡佳副主任医师带领着当值的医护团队,顺利完成气管插管,又为第二例危重症患者顺利实施了有创机械通气。连接呼吸机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很快升至98%,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病情得以缓解,抢救成功了。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成为10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中,第一支成功建立病区ICU的医疗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现在医院统一的ICU已经很饱和,呼吸支持是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重中之重的措施,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随时在自己病区建立临时ICU来抢救危重患者的准备。”周发春道。为此,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肖明朝、周发春和米洁,从接管病区开始就展开多次论证,反复与武汉市第一医院协调筹建病区ICU相关事宜。


  医生的技术水平,是组建这个的关键。“为了给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我们把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胸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等20多个科室的‘最强阵容’都派过来了。”肖明朝说。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协助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实施首例ECMO(俗称“人工肺”)治疗


正因为此,2月26日,医疗队还协助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一位71岁的女性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实施首例ECMO(体外膜肺,俗称“人工肺”)治疗。


  “这是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实施的首例体外膜肺救治新冠状肺炎患者,也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展的第一例。”肖明朝说,体外膜肺就是在患者体外再安装一个“人工心肺”,让患者的心、肺得到休息,从而为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ECMO技术是体现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地区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体外膜肺技术要求非常高、风险大,操作复杂,需要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周发春告诉记者,安装ECMO过程需要大小小几十道程序、几十种器材。ECMO运转后精细化管理,气道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参数管理、血气分析、抗凝效果监测等,需根据病情和各项指标不断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而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行这些操作,每一项都更加艰难,对医护人员在技术、知识、体能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句话有多重要?  

他们用“心理疗法”为病人驱逐“心魔”

   


72岁的陈老伯是一名孤寡老人,发病后被社区送入医院。“现在无依无靠,活着也没意思。”陈老伯很消极,了解陈老伯状况后,医疗队主动联系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立刻出面与老人电话沟通,还派人送来他需要的生活用品,让老人感动。


  次日早上的联席会议上,肖明朝提出尽快建立心理干预小组,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减压。


  参加过汶川地震等重大救援工作的肖明朝并不是临时抱佛脚。“面对灾难,很多人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通过心理治疗加速整体康复十分重要。”出征时,他特意带上了经验丰富曾参加过尼泊尔地震救治的精神心理专家李静教授等人。


  在肖明朝的建议下,2月18日,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的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0支医疗队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在全市成立首家“阳光医院”,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牵头的“圆梦睡眠心理联合干预工作组”举行巴林特小组活动


  “我还有个2岁的孩子,我不想自己有什么事情。”李静遇到过一个40多岁的病人,在聊天中,他获悉,这个男子怕在医院被重症病人传染,整天不吃不喝不睡,无所适从。


  “家里有那么乖的小宝贝,回去很容易传染给家人,这个你肯定也不愿意看到……”李静一方面耐心地听,一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导,“同病房的都是新冠肺炎,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


  几天后,男子的心结总算打开。“这名患者现在已经出院回家了。”李静道。


  “王医生,您放心,我再也不会自杀了……”

  “我一定会加油的!”

  ……


   


  武汉市第一医院10病区重症病房里,下午4点交班出舱前,来自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的主治医生王小文,特意又去看了一眼2号床的一位婆婆。当他再次推开门的时候,婆婆露出了笑容,并主动开始打招呼。离别时,老人的这句话,让他放心了很多。


  “这类病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王小文说。把病房事情处理完后,他还专门花了20多分钟跟2号床的婆婆谈心,通过“医疗+心理干预”的救治模式,帮助婆婆树立康复信心。“在这里除了对病人的治疗,更多还要体现在安慰上,这也是武汉战场上和我们日常诊疗工作最不一样的地方”。”


  对于这类病人的疏导、安慰绝不是站在病人床边喊喊口号那么简单,首先要打消跟病人的距离感,尤其是在这层层防护装备下,要跟病人有亲切感,我们所说的话才能让他们觉得暖心。其次,要用专业、通俗的解释让病人懂得疫情的特点,很多时候老百姓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懂才造成的害怕、焦虑和恐慌。


  王小文和2床婆婆的相识缘于2月17日的一次查房,婆婆不想拖累的家人,态度十分消极。“婆婆您不着急,这个病毒能对付,我们从重庆过来就是为了战胜它……”王小文情不自禁地拉着婆婆的手,开始拉家常,慢慢的,老人释怀了。


   


  “14日下午6点正式接收病人,不到3个小时,就有70个病人被送过来,可以说是蜂拥而至,面对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同样很大,做好‘家人’的心理干预同样重要。”除了为公,肖明朝也有自己的“私心”,“这些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医院的‘宝贝’,被我带到武汉来了,等疫情结束后,我得一个不少地领回家!”


  先行先试,效果彰显。考虑到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整个心理干预工作逐渐由最初的线下,走上“线上+线下”模式,打破时空距离后,主动参与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发生了“裂变”效应。


  “仅我们就完成了1611人的睡眠心理测评和统计分析工作,完成120例一对一的心理治疗。”李静说,截至目前,还开展了五期共70人参与的巴林特活动,完成35例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开展4场线上疫情相关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一味中药有何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获院士“点赞”

   


在与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中医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面对疫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正不断显现。


  “这是医生专门您你开的中药,一定要热一下喝。”“好的,谢谢!”……每天,医疗队所在的病房,都能见到这样的温馨一幕。


  到达武汉后,周发春在指导工作时就一再强调,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向危重症转化及死亡率。


  肖明朝还专门找队员谈心,让大家发挥中医西医各自优势,尽最大努力达到最好的救治效果。


  有了“龙头带”,收治病人第二天,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就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采用西药+中成药+中药煎剂的方法治疗,成为10支医疗队中第一支采用中药煎剂治疗的医疗队。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正在进行中医查房


  周国庆是重医附一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这些天,他采用望问闻切,已经给病人开具了近200张处方。“根据病人康复状况,每个病人每3天左右换一次处方。”3月3日下午,刚从医院出舱的周国庆告诉记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后,我所在的11区至今没有一个重症转到危重症,更没有出现一个病人死亡。”


  中西医结合科蓝燕护师看到多数病人焦虑,失眠,还自费在网上购买做耳针所需要器材,做中医传统耳针治疗,改善患者焦虑失眠状态。


  经过全体努力,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中药煎剂治疗达到100%,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并开始开展中医特色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专家组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到重医附一院重症病区及ICU病区进行中医查房时,不仅用心指导这里的中医工作,还对重医模式给予了高度好评。


  “根据仝小林院士建议,我们开具的药方做到了‘一人一方’。”周国庆道。


   


      这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


  “没让孩子来,她肯定会哭!”米洁带领医院护士团队出征时,丈夫只能一个人前来送行。


  “我年轻,身体好,不是独生女,没结婚没小孩。”在她带领的护士队伍中,年仅23岁的翁雨是医疗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但她申请上一线给出的理由却“霸气”如斯。

  ……

  “从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有一大群人冲上前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中随处可见敢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这个特殊的时期,我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想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党员……”医疗队里81位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了很多队员。一封封长短不一、字迹不同的入党申请书中,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言语里,彰显了向党组织靠拢,迎难而上的决心。2月25日,在武汉战“疫”的最前线,共有31位同志向临时党总支部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2月21日上午,重医附一院整建制接管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房第一批共有4名确诊患者出院。“感谢政府,感谢重医附一院来的医生护士们,是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得到了关注,重拾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走出病房的那一刻,出院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0岁老人,再也抑制不住情感,一语泪流。


中新网 责任编辑:钟欣



来源:中新网

编辑:蔡雨齐 涂念

排版: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