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医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要闻  >  正文

抗新冠宽仁实录(二十三)丨严防死守但相助,精准防疫见仁心——血液内科抗疫记

发布时间:2020-03-05来源: 附属第二医院 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7g8rxxaM6mY2fwips73ltw



“虽然看不见你们的脸,但却一直感受着大家的温柔。”这是2月24日患者小曹的出院留言,也是对血液内科疫情期间的真实侧写。抗疫期间,在严防死守、精准防疫的同时,血液内科及时救治了100余名重症血液病患者,给患者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小曹就是其中一位。


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挽救生命,血液内科都不会丝毫懈怠,因为救死扶伤已成为习惯,宽仁情怀已然出自内心。


早在1月20日,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媒体报道后,支部书记、护士长江雪梅就开始通过微信、现场讲解、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防控知识。有位年轻医生被安排值守春节门诊,但因其1月20日返渝前曾在武汉高铁站转车,抵渝后即被科室安排隔离,邓建川副主任等科室人员义无反顾,不畏艰险,主动承接了节日门诊任务。


1月24日,接到医院返岗的指示,娄世锋主任立即命令所有员工停止休假,27日在渝待命。感人的“逆行”拉开序幕。很多同志已抵他乡,有的已达哈尔滨,他们与家人匆忙一面,放弃预定回程机票,立即乘机返回;有的已驾车远方,但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逆行返岗。还有些同志早已预定出国旅行计划,也放弃预付金,留守岗位。1月27日,所有员工将在渝的位置信息发送到科室微信群,无一人迟到,他们用完美的“逆行”表明了抗疫决心。

娄世锋主任在抗疫期间主持交班


1月26日,科室派出罗云副教授、曾瀚庆主治医生支援发热门诊,护士王彦、李寒支援发热病房。后来增补了黄曦医生、张宇尘医生。他们欣然接受任务,直赴抗疫第一线。另有2名护士朱静、陈秀云支援护理部工作。


1月29日,全体员工科室报到。江雪梅支部书记、邓建川主任分别作了新冠的诊断、治疗及防护知识;夏月护士现场示范防护品的穿戴规范;科主任根据疫情需要对工作安排重新部署,做到既保障医疗工作质量,又防止人员密集交叉感染。同时准备预备支援队伍,随时响应医院调动。不少同志通过口头、微信主动请缨,自愿参加抗疫。

科室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抗疫工作迅速展开。一是加强防控知识学习,通过微信群宣传、现场讲解、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20余次,内容涵盖防护服穿脱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上报及送检流程、发热患者询问清单、最新新冠防控制度与流程等。除了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考核,还多次考核清洁工防护和消毒知识,确保知识掌握不留死角。二是加强科室管理。通过限制探视、清理陪护等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在院感科和护理部的指导下规范科室布局,向每位患者发放住院告知书,对科室进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并登记,合理排班等。三是新收病人布局3道安全防线,严防疫情发生。即:严格问诊,落实病人流行病学史,筛查有疫区接触史的患者;怀疑肺部感染者,先在门诊完善CT等检查,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可能;新收入院者,安排单间入住,尽量减少外出,实行专人管理。

严格考核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高峰期,科室响应上级要求,严防死守,坚决防止因误收新冠患者导致局部聚集流行。但血液内科的病人多为恶性肿瘤,或重度贫血,或严重感染、出血,不积极治疗可威胁生命。尤其是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发热常见,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相似,甄别筛查更须仔细。面对难题,血液内科人并没有逃避,娄世锋主任提出要求:不误收一例新冠,不耽误一例血液重症。不能一概拒收病人,遇重症患者由组长根据程序负责排除新冠,组长不能确定由科主任复核。疫情期间,娄世锋主任和陈林副主任坚持每天在岗半天,分别负责血液内科审核新收病人、监查重症疑难病人,在确保防控疫情同时,保障医疗质量。

科室按标准布置病房


近来,疫情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科室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做到防疫同时有序恢复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要求。随着医疗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逐渐恢复正常,防疫压力更大。按习总书记“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要求,在恢复生产同时,科室反而加大防疫力度,对重点病人进行核酸筛查。从严防死守,过度到精准防疫。这个阶段,娄世锋主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误收一例新冠,不耽误一例血液病,不漏报一项自科,不迟到一节课程。任务更重了。


经过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血液内科不仅有效做好了科室疫情防控工作,还努力确保了每一位患者有人管、有药用,让患者感到特别的安全和暖心。从1月24日-2月28日,科室已开放病床60余张,共收138例病人,期间渝中院区门诊累计260人次,江南院区门诊累计199人次。